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技術前沿 > 資訊詳情

“2025 + 4.0”中德制造業(yè)的合作藍圖

時間:2015-11-1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企業(yè)將是未來合作的主體。政府在其中可能擔任標準制定者的角色,并且?guī)椭献鳂嫿ㄆ脚_。企業(yè)之間的合作可能會集中在智能制造、信息化等方面。

“很多中國(制造業(yè))企業(yè)已經在德國漢堡市進行生產。”

在日前舉行的訪華新聞發(fā)布會上,德國漢堡市第一市長奧拉夫•朔爾茨(OlafScholz)做出表示。朔爾茨對記者表示,“德中兩國在工業(yè)領域上存在良好合作,這從貿易的數字上就可以看出。”

同時,“‘工業(yè)4.0’是我們與中方交流的一個重要話題。”朔爾茨說。

朔爾茨并不是第一個提出與中國進行工業(yè)合作的德國官員。實際上,在中國公布“中國制造2025”規(guī)劃之后,中德雙方圍繞“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yè)4.0”對接聯系日益緊密,包括兩國政府首腦在內的官方層面也對相關領域的合作抱有很大期望。

據了解,目前部分學者卻并不看好兩國通過各自指出的制造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進行合作。有觀點指出,二者并不具備類似性,因此不具備可合作性。

對此,此前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MichaelClauss)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工業(yè)4.0’和‘中國制造2025’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我認為,在目標上,二者存在共性。”

那么,兩國之間的制造業(yè)是否可以合作?合作將以何種方式進行?兩國又將從中如何獲益?除柯慕賢外,記者還就此問題對對外經貿大學區(qū)域與國別研究所歐洲中心主任史世偉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執(zhí)行副主任閆瑾副教授進行了專訪。

異同

記者:“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yè)4.0”本質上的區(qū)別是什么?

史世偉:雖然德國“工業(yè)4.0“目前也還只是一個目標,仍未達成,但德國正在由工業(yè)3.0向4.0進發(fā)。而我國目前雖在個別方面接近3.0,但是整體還是在從2.0向3.0努力,由機械化向自動化轉型。

柯慕賢:我們把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稱為實現機器化,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則實現了電氣化,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實現了自動化,第四次要實現信息化。對德國而言,我們處于第四個工業(yè)革命。由于兩國的發(fā)展階段不一樣,所以是從不同層級出發(fā)。

德國“工業(yè)4.0”并不是一個完全成熟的理念,但是有一點很清晰,即實現全新的生產模式,會改變經濟的運營方式。簡單來說,其中存在兩個要素,一個是互聯網,另一個是傳統制造業(yè)、傳統的制造模式。如果分析美國,其在互聯網領域比較強,而德中兩國的傳統制造業(yè)水平較強。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更好地發(fā)展互聯網,把這兩個結合在一起。如果這么分析,兩國有共同的背景,有共同的出發(fā)條件。我們可以加強合作,這將有利于雙方。

記者:未來中德兩國之間的合作是以什么方式進行的,以哪方為主導?

閆瑾:采取的方式一定是盡量尋找中德雙方的共同點,如德國的“工業(yè)4.0”計劃和“中國制造2025”可以契合的點。德國的“工業(yè)4.0”是一個德國的工業(yè)發(fā)展階段,這是由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技術部聯合資助的大型項目,由德國的工程院、西門子公司以及一些學術機構一起推動,形成一個國家戰(zhàn)略。政府投入很高,為2億歐元。這和“中國制造2025”是有契合的地方。

在去年10月中德政府共同發(fā)布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chuàng)新》中,“工業(yè)4.0”和“中國制造2025”如何在框架下加強合作得到體現。一共是4個方面,包括兩國政府應為企業(yè)參與該進程提供政策支持;加強兩國企業(yè)集團及行業(yè)協會之間專業(yè)交流有利于深化合作;中德兩國將在標準問題上緊密合作,并將“工業(yè)4.0”議題納入中德標準化合作委員會等。

史世偉:企業(yè)將是未來合作的主體。政府在其中可能擔任標準制定者的角色,并且?guī)椭献鳂嫿ㄆ脚_。企業(yè)之間的合作可能會集中在智能制造、信息化等方面。

目前,雙方建立了工業(yè)4.0合作論壇,且雙方都有領導單位,可能會給出一些框架性的指導建議與指導標準等。當合作當中出現具體問題時,合作小組可能會就問題進行探討并給出相應解決方案。

突破點

記者:在未來,具體的合作會從哪些產業(yè)開始實現突破?

史世偉:事實上,整個制造業(yè)都會出現實現標準化、智能化的趨勢。但就目前而言,可能更多地從裝備制造業(yè)開始,將從汽車產業(yè)以及其他與機電一體化相關的產業(yè)開始。講到自動化,首當其沖的是機電一體化。在傳感器、指令器等微系統的制造領域也會出現合作。

閆瑾:在計算機、機器人領域,雙方有合作的潛能。德國在此領域有自己的技術優(yōu)勢,如工業(yè)機器人、智能制造、高端數控機床、傳感物聯、自動化、數字化工廠。上述領域也是“中國制造2025”里面重點發(fā)展的一些領域。

同時,電動汽車、智慧家居、高能效的智慧能源控制、污水處理等方面可能是兩國的優(yōu)先合作領域。這些既是德國的強項,也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領域。在這些方面雙方還是有合作的共同點。

兩國的兩個制造業(yè)規(guī)劃涵蓋了兩國未來經濟發(fā)展的方向?;旧?,其他發(fā)展方向都可以納入這兩個體系之中??梢哉f,這概括了未來中德兩國經濟領域的主要合作范圍。

記者:中國能從德國方面學習到什么樣的經驗和技術?

閆瑾:德國在技術上還是比較領先的。在可能的重點合作領域上,德國的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同時,兩國制造業(yè)需要都往智能化方向發(fā)展,在研發(fā)層面,有很多技術尚待開發(fā),而德國在這一領域非常強勢的。

兩國共同研發(fā)的高端技術肯定是共享的。德國在技術方面是占優(yōu)勢的。整個過程中,德國的研發(fā)體制、制度、資金體系組合而成的研發(fā)機制對中國是有借鑒意義的。同時,兩國關于研發(fā)和產業(yè)界的結合方式也是可以相互借鑒的。

作為技術領先的制造業(yè)大國,德國肯定需要依靠高校等研究機構。企業(yè)與其有密切的合作,既保證了研究部門的經費,也保證了企業(yè)界技術不斷更新的應用。德國在這方面的歷史比較悠久,在這方面還是有一些經驗值得借鑒。

史世偉:首先,應當制定相關標準。就智能制造而言,德國已將之實現于工廠層面。從硬件方面看來,德國已經達到一定高度。但是當涉及到端對端,涉及整體產業(yè)鏈,包括生產、服務以及面向消費者的時候,整體數據將體現在物聯網之中。由此出現的諸多接口,就需要制定大家都認同的標準。最終實現整體虛擬化,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使用這個網絡。

另外,德國在制造業(yè)方面十分強大,利用強大的制造業(yè),通過互聯網這個工具來整合自己的制造業(yè),但總體而言軟件部分相對弱一些。而且德國在網絡安全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但是,我們仍可以利用德國在相關方面已具有的經驗解決當前在智能化與生產出現在同一環(huán)節(jié)時可能會出現從而需要面臨的問題。而德國也會對我們的部分軟件感興趣。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德國的經驗是經過歷史的演化,與本國制度有著莫大關系,而每個國家都具有自己的比較優(yōu)勢,從而會轉為競爭優(yōu)勢。所以成功的道路不只一條,德國的路徑不一定適合中國,雖然某些方面可以給中國啟示,但是一定不能完全照搬過來。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treenowplaneincome.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