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二連三事故后,技術瓶頸究竟會如何影響自動駕駛的發(fā)展?

時間:2018-04-1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原本的計劃中,美國加州將在4月份開放完全自動駕駛路測的申請,中國也將在五月份開始施行自動駕駛路測管理規(guī)范。看起來一切都是順風順水,雙手從方向盤上解放出來的日子已經在向我們招手。

2018年雖然剛過了幾個月,自動駕駛領域卻是風波不斷。

在原本的計劃中,美國加州將在4月份開放完全自動駕駛路測的申請,中國也將在五月份開始施行自動駕駛路測管理規(guī)范??雌饋硪磺卸际琼橈L順水,雙手從方向盤上解放出來的日子已經在向我們招手。

讓人始料未及的是,3月18日,Uber在亞利桑那州發(fā)生了首樁自動駕駛路測事故致死事件。自動駕駛最令人擔心的事情發(fā)生了,雖然我們都知道任何一種駕駛方式都不能完全避免事故,可事故來臨時,依然不會減少一丁點輿論和恐慌。這樣一來,自動駕駛原本光明的未來可能因此而染上一絲陰霾。

很多時候,讓一項技術突然按下暫停鍵甚至影響到相關產業(yè)發(fā)展,只需要展現一次技術的陰暗面。就像在日本核電站事故之后,美國直接停止了30座在建核電站計劃。讓核電能源的發(fā)展前景折損大半。

而今天,距離Uber的首樁事故剛好過去了一個月。在這一個月里,眾多自動駕駛玩家動向不一,有人暫時受挫,也有人卻迎風而上。我們在這里也整理得出了一副“自動駕駛眾生相”,在這里分享給讀者們,來一同思考一個問題:

技術的陰暗面究竟會如何影響自動駕駛的發(fā)展?

挫敗者

所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被這塊石頭砸得最疼的,自然就是始作俑者Uber。

事故之后,首先遭到質疑的就是Uber的自動駕駛技術。無論是傳感器失靈、算法失誤還是人為操控的不當,這些人們都不關心。人們看到僅僅是事故的表象,因此引起了很多關于Uber技術不成熟,相關部門路測資格審核不嚴格等等輿論。出了事故之后,Uber要想重新獲取人們對自動駕駛的信任和幻想,恐怕尚需時日了。

與此同時,Uber以往的很多“黑歷史”也借著這個契機被扒了出來。比如當時自動駕駛團隊中的重要員工、陷入Waymo商業(yè)機密竊取的萊萬多斯基就被扒出有著非常激進的想法,他聲稱,比汽車硬件更重要的是盡快讓更多的自動駕駛汽車上路測試。事故發(fā)生后這些言論又成了Uber在技術方面冒進的佐證。

事故發(fā)生之后,萊萬多斯基不出意外地被辭退,而Uber的自動駕駛測試也完全陷入了停滯狀態(tài)。

最冤的當數特斯拉。因為這次事故,公眾提高了對自動駕駛事故的敏感度,特斯拉此前的幾起事故又被重新提起(雖然一些事故只是L2級別的自動駕駛)。而不巧的是,3月份還發(fā)生了一起使用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的車輛致命事故。并且,負責調查事情真相的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居然將特斯拉排除在了調查方之外。官司纏身的特斯拉深陷泥淖,還要承受外界對其技術的質疑,堪稱是Uber自動駕駛事故的最佳墊背者。

任何一項技術的成熟,基本都是挫折和改進的協奏曲。即便出現了這樣的事故,我們也不能否認Uber在自動駕駛技術研發(fā)方面的進步。然而,在這樣一個眾多選手齊頭并進的時期,如果挫敗者們因此而耽誤了路測進程,其唯一結果就是實地數據積累和技術調試的落后,不斷地落在對手的身位之后,最終將落實外界對自身技術的質疑。

涉水者

所謂涉水者,最典型的非Waymo莫屬。

作為美國自動駕駛的頭號選手,Waymo采取的是算法+硬件整體能力輸出的方案。他們一直以來專注于硬件體系的打造,比如激光雷達傳感器之類的。他們恨不得除了讓車企造個車身出來,其他自己全包了。然而,這種方案似乎并沒有為自己在市場普及上提供更多推助力。

值得注意的是,Waymo最大的優(yōu)勢其實是從谷歌時期就積累下來的路測數據。但如今事故一出,美國在輿論下整體縮緊自動駕駛的路測機會也并非不可能。如果真這樣的話,Waymo的處境將會更加尷尬。

從現實來講,Waymo如今是一只腳踏入水中,另一只腳踏在岸上,自己的選擇、潮水的漲落甚至路人的擁擠,都會決定Waymo能否體面地走過這段路。

當然Waymo作為一位極有遠見的自動駕駛早期投入者,絕不會因美國國內輿論政策發(fā)生一時的波動而耽誤這項面向全球的事業(yè)。于是,他們在最近公布了和本田在物流配送車上的合作。說到這個合作,其實早在2016年12月份雙方就已經開始談判,而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被Waymo重新拾起,多少有點“避風頭”的意思:

暫時避開和個人用戶以及行人交互較多的民用自動駕駛路測,加重在更可控、與人交互更少的商用場景布局,從而避開民用自動駕駛路測緊繃的神經。

然而從與人打交道變成與貨打交道,這仿佛是一種逆流的表現。好在自動駕駛剛剛開局不久,希望這一時的妥協不會給Waymo帶來太大的影響。

盤布者

以上兩種,大概可以算作是美國自動駕駛企業(yè)的典型處境。然而在中國,一切卻都要順利得多。

中國自動駕駛路測雖然起步稍晚,但后來者的優(yōu)勢也正在于可以看到很多前車之鑒以居上。就像這次,雖然美國自動駕駛因事故而陷入輿論的漩渦,中國卻并沒有減緩開啟路測的速度。

作為入局較早的中國自動駕駛企業(yè),百度Apollo是一個典型的盤布者。相較之下,在制定了開放的平臺的策略之后,Apollo的未來發(fā)展策略其實要比Waymo更加清晰——中國擁有如此多的汽車保有量和復雜繁多的汽車品牌,只要抓住他們對自動駕駛的急迫需求,就站穩(wěn)了一半的腳跟。

而在升級到2.0版本之后,Apollo又收攬了大量的合作伙伴。其中有民用市場的長城汽車,也有農業(yè)市場的雷沃重工,同時還與整車生產銷售廠商重慶小康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并與之在自動駕駛、車聯網和云服務等領域進行深度合作。在Uber事故之后的3月22日,百度還獲得了北京和福州的首批路測牌照。

這一系列合作的達成,自然與Apollo在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等方面的技術優(yōu)勢關系密切。在最新的Apollo2.0版本中,不僅開放了包括云端服務、軟件平臺、參考硬件平臺以及參考車輛平臺在內的四大模塊,而且還可以支持簡單城市道路的自動駕駛,將推出場景化、商業(yè)化的無人駕駛解決方案。同時,其還進行了包含了整體架構的完善、安全能力的提升、感知能力的增強以及模擬器等四個方面的更新。

在Uber的悲劇先例之下,廠商們也更加意識到自動駕駛這一技術的復雜程度,百度作為早期開始進行AI研發(fā)的企業(yè),在這個關鍵時間點為Apollo增添了不少背書力。

當中國的自動駕駛整體勢頭相比美國更加順風順水時,已經胸有成竹的盤布者Apollo自然會抓住運勢。

美國雖然有輿論和政策設阻,但廠商們都知道自動駕駛市場分割速度不會因此暫停,此時誰能率先過得路測資格,誰就能累積更多技術經驗。Apollo通過大量合作伙伴背書和更加便利的路測優(yōu)勢,將很有機會抓住Uber、Lyft、Waymo的潛在合作者,繼續(xù)擴張生態(tài)版圖。

追趕者

有趣的是,就在最近中國又出現了兩位自動駕駛的新玩家——騰訊和阿里。騰訊與一汽、長安汽車都有相關合作,而阿里也在最近證實,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也正在對無人駕駛進行研究,且進度很快。

二者的加入,很可能是看到中國自動駕駛相關法律正在快速完善,所以想要盡快拿到相關資格以追趕進度。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正在進行的是L4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究。但阿里在汽車方面涉足最深的還是AliOS——包含了多種服務的智能車聯網。而騰訊的布局雖然稍早,但從目前公布的與一汽、長安的合作來看,騰訊負責智能汽車底層生態(tài)系統解決方案包同樣也是車聯網領域。

阿里和騰訊在這時加入自動駕駛陣營并不算遲,而且雙方都有強大的技術底牌。只是目前相關人才、產業(yè)鏈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合作伙伴等,已經被前面提到的幾家企業(yè)瓜分了大半。從阿里目前網站上長期的自動駕駛人才招聘需求可見一斑。因此雙方先選擇車聯網入手,多少也是因為其他環(huán)節(jié)太難以切入。

可自動駕駛畢竟是個深度貼合汽車產業(yè)的技術組合,無法和雷達傳感器、芯片、整車生產這些硬件產業(yè)剝離開來。阿里和騰訊所選擇的車聯網領域,實則是自動駕駛里一個壁壘較少、容易被替代的領域。即使胃口不大,也不一定避免與其他競爭者的膠著戰(zhàn)。

因此,AT分別從自身對出行領域的布局出手,把出行流量和因此帶來的商業(yè)前景作為籌碼,與有意造車的無人駕駛廠商合作,先切下一塊小一點的蛋糕或許是更為可行的解決方案。如今高德、美團又紛紛重提起了出行業(yè)務,或許AT想和Lyft、Uber一樣,從無人網約車服務入手自動駕駛市場??煽吹経ber坎坷的自動駕駛之路,我們也衷心希望阿里、騰訊吸取教訓并祝他們好運。

縱覽事故后的自動駕駛企業(yè)眾生相,會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科技發(fā)展的無常和必然——事故也許有不少意外的成分,但若因此而暫停腳步一定是得不償失的。在這意外之下,大洋彼岸的中國卻開啟了新一輪進擊的步伐,這也昭示著一個早已被證實的規(guī)律:在全球化的競爭背景下,一次挫折已經無法影響科技向前進的歷程。

不得不說,對于人類和科技而言,這都是一種幸運。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treenowplaneincome.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