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毅院士:自動駕駛汽車難在“邊緣駕駛”

時間:2018-11-12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未來汽車產業(yè)應該怎么做?在我眼里,應該是能實現自主駕駛的輪式機器人產業(yè)。要實現這樣的‘自主汽車’,則應該嘗試‘逆向思維’,先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1月8日,在株洲啟動的聚焦“裝備智能技術”的第281次中國工程科技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說。

【中國傳動網 行業(yè)動態(tài)】 “未來汽車產業(yè)應該怎么做?在我眼里,應該是能實現自主駕駛的輪式機器人產業(yè)。要實現這樣的‘自主汽車’,則應該嘗試‘逆向思維’,先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1月8日,在株洲啟動的聚焦“裝備智能技術”的第281次中國工程科技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說。

作為人工智能專家,李德毅領導了我國最大的智能車聯合團隊,在國內首次完成了北京至天津高速公路的全程自動駕駛,率先實現了世界第一輛無人駕駛公交車鄭州至開封的開放道路無人駕駛。對無人駕駛,他更關注未來汽車產業(yè)在裝備智能技術的“加持”下,一種“輪式機器人”的產生,和實現它的路徑。

李德毅認為,人工智能時代,自動駕駛必須像人一樣具學習能力,能應對各種工況。無人駕駛不僅要改進車,更要研究擬人駕駛。讓車子形成“輪式機器人”,或者稱之為“自主駕駛汽車”。它們既具備傳統(tǒng)的對知識的被動學習能力,也具備自主學習、實踐生成經驗、技巧和知識的能力。

特別的,他強調,自動駕駛難在不確定性駕駛,即諸如爆胎、側翻等“邊緣駕駛”上。這些“最后一公里問題”,應當成“最先一公里”問題去解決,讓未來汽車能自主應對駕駛過程中常常遇到的、偶發(fā)的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

這被他稱之為“事故防范學習”。他的研究發(fā)現,在側翻等事故當中,駕駛員往往是下意識條件反射,頭腦中一片空白,就打了下方向盤、踩了個剎車,車子也就翻了。實際上,這是不“智能”的表現。人在突發(fā)事件情景下,會因為情緒失控導致不理性。不過,這類事故對每一位駕駛員來說,都是小概率事件,因而無法通過事故的“練習”,幫助駕駛員積累處理經驗。但“輪式機器人”,則可以“學”會這種技能。比如,通過事故駕駛員開車,機器人在線記取,事故專家群體分析事故形成正確應對,并把應對方法物化到這類機器人的“駕駛腦”中,就可以在事故發(fā)生時,精準理性應對,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少事故發(fā)生率。

“這類機器人不具備人的談戀愛等其他能力,只專注于駕駛這一技能。它們能做到駕駛中完全不分散注意力、不帶負面情緒、不疲勞,因而在駕駛能力上,可勝過人類,消滅疲勞駕駛和醉酒開車,防范側翻等嚴重事故,甚至完成各種特技。并且,輪式機器人也能成為‘執(zhí)勤交警’、道路毀壞的‘路巡員’。它們在群體知識共享和傳承的速度方面,遠大于自然人。”李德毅說。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treenowplaneincome.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tǒng)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tǒng)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